如何评价王守仁?
王守仁是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学术的核心思想,也是王守仁成功不可或缺的准则。
这个准则让王守仁超越了无数先辈,成为了理学的圣人,更是造就了他无双的辉煌成就,让后人顶礼膜拜,也让他的思想为万人信服,远播海外,永垂不朽。
“知行合一"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后世的名臣徐阶和张居正就是利用这准则,建立了不世功勋,名留千古,而海瑞也知道这一准则,但海瑞不会活学活用,只是照搬,虽然海瑞也名留青史,但也一事无成。
自从刘瑾被杀后,王守仁被重新重用,短短六七年间就升成了三品大员一一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剿匪,当时的匪患猖獗。
明军虽然屡次征绞,但很难尽全攻,王守仁到了之后,仔细查阅了先前剿匪的过程,发现不是中了匪徒的埋伏就是扑空,这就让王守仁明白了,军队里面肯定有间隙,要不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久之后,王守仁突然发布命令,表明最近要剿灭土匪,要来一次突然行动,让各军营都做好准备,并且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以家里老婆孩子相威胁,让这些人变成了双面间谍,成了官府的卧底,知己知彼后,该消灭的消灭,该招安的招安,闹腾了十几年匪患,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匪患被彻底扫平。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王守仁得到消息时身边没有一兵一卒,为了给集结兵力争取时间,他派人到南昌城里贴小广告,大概内容是:都督许泰等率边军,刘晖等率京军各四万,另命赣南巡抚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共计十六万,分进***,平定叛军,沿途务必妥善接应,延误者军法从事。
当时王守仁最胆心的是宁王率军去攻击南京,就另外又派人身上藏着蜡丸信件,故意让宁王抓获,信件内容是写给宁王的得力谋士的,大概内容是:李士实、刘养正两位先生,你们干得很好,朝廷一定会好好嘉奖你们,现在希望你们配合行动,劝说宁王离开南昌,进攻南京,事不宜迟。
宁王在南昌城里等了十几天才得到确切消息,上当了,王守仁根本没有兵,正在等待援军。于是宁王带领八万多人去进攻南京。
谁知这十几天里,王守仁也已集结了七八万人马,当宁王去进攻南京的同时,他却带兵操了宁王的后路,围了宁王的大本营南昌城,围城后他并没有立即攻城,还是派人去贴小广告,内容是劝告南昌市民关好门窗,安心睡觉,不要乱走动,以防误伤,自己现在带领三十万大军来攻打南昌,破城是分分钟的事。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有人说中国只出过两个半圣人,也就是2.5个,两个圣人分别是:孔子和王守仁,另外半个是曾国藩。孔子的是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被世人称作‘’孔圣人‘’。
据说有个外国人,在他非常珍贵的配剑上,刻有七个字:一生俯拜王阳明。王阳明就是王守仁,号伯安,号阳明。王守仁是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个军事家。他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阳明心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王守仁自己有一个概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王阳明的父亲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状元,在这样的家庭里,王守仁从小饱读诗书,可他偏偏是个不守本分的人。
王守仁13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成了脱缰的野马。15岁时突然离家出走,失踪了一个多月,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人骑着马去了边关考察。进入仕途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贵州龙场,父亲王华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北京。可以说,王守仁年轻时,就是个让家人操心的主,并且坑爹。
但正是因为刘瑾的成全,大难不死的王守仁,在贵州龙场总结出了他的哲学思想,后人也把它称作‘’龙场悟道‘’。创立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哲学这个玄而又玄的东西,是个很让人头疼的学问。
阳明心学也属于儒家学说的一个派别,小时候我们经常说的孔孟之道,就是说孔子和孟子代表了儒家。王守仁是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和改良。他受陆九渊心学的影响很大,但他的心学思想并非***陆九渊。其实直接教化王守仁的是“陈湛心学”。
陈献章和湛若水是师徒,他们开创了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湛若水的不断丰富,‘’陈湛心学‘’有了自己的精髓,那就是‘’静养端倪”。王守仁“龙场悟道”的理论,与陈献章和湛若水的“静养端倪”基本一致。这在学术界是认可的共识。王守仁与湛若水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进行学术论辩,相互影响也是自然的事。
王守仁虽说是儒家思想的传承人,但他也信佛,并对道家的思想有所汲取,因此他的心学融合了很多派别的思想。他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的方法。程、朱学说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无穷无尽,让人烦累。
王守仁精简为“致良知”,从内心中感悟道理,道理在人心,心中有理。要知,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就是“知行合一”。王守仁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和东南亚,在世界范围内,王阳明心学影响都很大。
王守仁还是一个有卓越才能的军事家,他以微弱的兵力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用智慧的方法,清除长达几十年的赣南匪患。用自己的威名征服南方叛乱。不过这些功绩与他的学说思想相比,不值得一提。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儒将,杰出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知行会一",是被发配到贵州修文县龙场的几年间顿悟出来的,这便是著名的"龙埸悟道"。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后世学人,统称为"王阳明心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巨大影响。
关于王守仁,是热门人物,这里就不多说事迹了,中国历史上名人很多,能够被儒家称之为“圣人”的也就“孔孟朱王”四人而已,朱熹算不算圣人,尚有争议,但是王守仁绝对无可争议的“圣人”……
能够立言,立德,立功,达到“三不朽”境界的,除了王守仁,就算是孔,孟也不如也(孔孟在活着都没有立大功业,不被重用)……
到了宋朝明朝,出现了理学(也叫道学),则把儒家粗浅的人际道德关系,给哲学化,形而上化了,从此儒家有了自己的深刻而庞大的上层建筑,面对佛,道两家也不怯场了,而宋明理学中,又分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王守仁就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当然,王守仁和朱熹的学说都是维护封建***纲常的,只不过王守仁是强调本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来自人的内心,人内心本来就有“良知”存在,一切向内求就可以了,而道德,只需要为善去恶就可以,强调“去人欲”的方式来实现天理,***都可以成为圣贤……
而朱熹则是,天理是第一位的,天理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人欲是有害天理的,要通过外部的天理道德规则,强行去约束自己的内心,要“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心学理学只是理学流派不同而已,广义上讲,陆王心学也是理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