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北伐”?
“北伐”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挺时髦的词,它往往代指历代南方***为恢复中原、越过长江黄河天堑、统一全国的举动。北伐一般是南方***为正统***,或者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北伐的主要战争集中在东晋、南北朝及南宋时期。今天小编就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较为有名的“北伐战争”。
1.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因为刘备代表的汉室子孙,所以他的北伐是名正言顺的。故算是合理的北伐。
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由曹真为统帅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气候影响而退军。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2.东晋时期祖逖北伐
2.东晋时期祖逖北伐
当时东晋***刚刚建立,北方流亡到江南的人们为了恢复家园进行北伐。人物首推祖逖,当时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经过4年多的苦战,祖逖率领的北伐军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挥兵南向。太兴四年(321年),正当祖逖抓紧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时,东晋朝廷派戴渊都督北方六州诸军事指挥逖军,并扼制逖军后路。同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斗争非常激烈。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病死军中。北伐功亏一篑,北方领土为后赵石勒所得。
3.东晋时期桓温北伐
3.东晋时期桓温北伐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乱令殷浩北伐,后殷浩失败,大权归桓温,于是桓温开始了有
中国历史上著名北伐有以下几个
- 祖逖北伐
祖逖原为北方士族大家,随着永嘉之乱,南迁至东晋。他看到北方民众被胡人欺凌便决心北伐收复北方失地。但当时东晋皇帝司马睿忙着与东南士族处理好关系稳定朝局,不赞成北伐只是给祖逖一个豫州刺史之职,另外分派一点军兵与钱粮,其他的让他自己解决。建兴元年(313),祖逖带领旧部数百人毅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渡江后,他屯于淮阴,一面铸造兵器,一面招募士兵,组建了一支2千人的武装,然后挥师北上。北伐的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以南盘踞着不少豪强武装,阻遏祖逖北进,逖艰苦奋战,才打败自封为豫州刺史的张平等,冲破他们的封锁,占领谯城(今安徽亳州)。而自封为陈留太守的陈川叛归石勒,祖逖攻陈川,石勒则派石虎率大军5万南下,逖设奇兵打败石虎,接着又大败虎留守蓬陂坞的桃豹,攻取雍丘(今河南杞县)。经过多次苦战,打败了凶狠的敌人,收复了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后因东晋内部不支持遂终止北伐,最后祖逖郁郁而终。
2.岳飞北伐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今湖北襄阳)。七月,金朝为阻拦岳家军继续北上,派援军与败将李成合兵数万,于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败金与伪齐联军,并乘胜攻占邓州。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但宋高宗一心求和,遂和奸相秦桧相互勾结已莫须有罪名在风波亭***岳飞。
3.朱元璋北伐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北元的八次军事行动。主要包括:1370年(第一次北伐) 、 1372年(第二次北伐) 、 1380年(第三次北伐) 、 1381年(第四次北伐) 、 1387年(第五次北伐) 、 1387年-1388年(第六次北伐) 、 1390年(第七次北伐) 、 1396年(第八次北伐)。最终蒙元势力被赶回草原上,中华大地恢复***统治。
4.民国北伐
武汉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共和,孙中山遂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但袁世凯却窃夺胜利果实,随着袁世凯去世,全国各地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在中国***领导下的国民***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内部因对中国***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往东北途中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成功:
重八北伐(统一中原,毫无疑问)、霍去病北讨匈奴,窦宪燕然勒功,唐太宗北讨突厥,明太祖对蒙古草原的征伐(除第二次不太顺利外,几乎可以说是大获全胜),永乐北伐。
失败:
孔明北伐,姜维北伐,柴荣北伐,雍熙北伐,太平军北伐。
此外:凯申公北伐,因为确实也算成功,宁汉合流,东北易帜后,中国确实得到了暂时的统一。但同时却为日后的中原大战以及国共内战埋下了一个个易燃的导火线。
刘裕第二次北伐,打到长安,自从晋室南迁以来,南方军队第一次收复长安;
刘裕平定桓玄之乱,镇压孙恩起义,又灭掉南燕和割据成都的谯纵,威望越来越高。为了建立更大的功勋,取代东晋,他决定再进行一次北伐。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后秦姚兴去世,子姚泓继位。姚泓性格懦弱,才能平庸。刘裕决定利用后秦和夏、北魏连年战争的有利时机北伐后秦。八月,他派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带领步兵,从淮河一带向洛阳进攻,自己率领水军沿黄河前进。
一个月后,刘裕进至彭城。王镇恶军入秦境,所向皆捷。王仲德军至滑台,北魏守将尉建弃城渡河北逃,王仲德对外宣告说:“晋本想用七万匹布帛向魏借道,想不到魏守将弃城逃走。”北魏皇帝拓跋嗣得知,派人问王仲德为何侵魏,王仲德回答说:“刘太尉派我从黄河入洛阳,是为清扫山陵,非敢侵略魏国。魏守将弃城自逃,我乃借空城暂让士兵休息,即将西行。晋魏一向友好,岂能动兵刀?”
拓跋嗣又派叔孙建去问刘裕,刘裕也谦逊地回答说:“洛阳是晋旧都,为差人占据,早想修复山陵。现秦接受晋之叛臣,晋今伐秦,只想***道于魏,并非敢与魏为敌。”拓跋嗣相信了他们的话。
额,其实说到北伐,历史上可太多了!
但是今天我要说一个不怎么出名的北伐,吴明彻北伐。
吴明彻北伐:南北朝时期陈朝吴明彻主持的北伐。陈宣帝为了巩固皇位,趁北齐内乱之际,分别于公元573年和577年两次命吴明彻北伐。吴明彻北伐起初很顺利,但是最终以失败收场。吴明彻北伐耗尽了南朝最后的军事力量,使南朝的士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北强南弱局势已不可避免。
简单来说,是因为南朝陈朝的陈宣帝(陈霸先侄子)篡位,自觉威望不够,于是提议北伐,攻城掠地最易赢得人心。但却只有吴明彻等将领赞同,于是便以吴明彻为统领进行北伐。第一次在573年,第二次是北齐灭亡的577年,趁北方祸乱趁机北伐。但在进攻彭城时失败被俘,陈军主力覆没,淮南得而复失,南朝力量更加微弱了。
因而北朝北周力量更甚,到后来杨坚代周时,南朝已无一战之力,隋朝统一全国也就理所当然了。当然统一南北是历史向南北***提出的共同问题,但最终结果是隋朝统一南方而不是陈朝统一北方,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那最后一根稻草也许就是吴明彻北伐无功反而葬送陈军主力吧。
- 所以,吴明彻北伐可以说是加快了南北朝统一进程的一次重要历史***。
与和成语典故?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故事介绍: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与和字有关的成语故事?
和蔼近人 和蔼可亲 和璧隋珠 和而不唱
和而不同 和风丽日 和风细雨 和光同尘
和合双全 和和睦睦 和和气气 和乐且孺
和睦相处 和盘托出 和平共处 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和容悦色
和如琴瑟 和尚吃八方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和氏之璧,夜光之珠
和事不表理 和事老 和隋之珍 和稀泥
和颜说色 和颜悦色 和衣而睡 和衣而卧
和衷共济 春和景明 风和日丽 风和日美
风和日暖 风和日暄 家和万事兴 面和心不和
面和意不和 民和年丰 民和年稔 清和平允
日和风暖 上和下睦 时和年丰 时和岁丰
时和岁稔 调和鼎鼐 调和阴阳 响和景从
和璧隋珠,汉语成语,拼音是hé bì suí zhū,意思是比喻极珍贵的东西。出自《韩非子·解老》。
成语典故
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世人只知有始皇帝,为什么没有听说始皇后?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体制当中,皇帝的政治生活有两件大事,第一是立后,第二是立太子。
然而,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之中,有一位皇帝终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即位。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立后呢?
下面我们从秦始皇一生之中的几个阶段,具体分析,
第一个阶段,幼年时期
幼年时期的秦始皇与其母亲在赵国都城邯郸为了躲避赵国的搜捕这一时期的秦始皇可以说是在夹缝当中寻求生存对于未来还是未知数再加上年幼所以这个时候的秦始皇对于前途的命运很是迷茫所以这个时候的秦始皇属于命运多坎。
第二个阶段,秦始皇继位。
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这中间九年时间正是古代男子娶妻时间,然而这一段时间始终没有立后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一段时间跟其母亲有关系,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始皇帝的母亲赵姬原本为吕不韦的小妾,后来又被吕不韦赠送给秦异人,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异人死后,秦始皇继位,赵姬与吕不韦死灰复燃,然而随着秦始皇慢慢的成长,吕不韦逐渐害怕于是重新帮赵姬物色了一名男子是为嫪毐。
太后与吕不韦通奸时期可能是由于害怕为秦始皇立后会影响到他们而有意不为秦始皇立后。
秦始皇一生的确没有立皇后,他当然有老婆,否则那些儿子,女儿是哪里来的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后是吕雉,刘邦的老婆。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呢?
这个主要与秦始皇人生经历所形成的价值观有关系。
秦始皇母亲是赵姬,她本来是吕不韦的宠姬,因为子楚看中她,生下赢政之后被子楚立为夫人,后来子楚当了秦国的王,赵姬自然成了王后。
秦始皇的童年是很艰辛的,因为子楚的母亲夏姬并不受安国君重视,子楚被作为人质压在赵国。当时秦军伐赵坑杀四十万赵军,赵国人就想将怒火发泄到子楚一家人身上。
吕不韦见形势不妙,花了六百金买通守卫,带着子楚跑了。赵姬和赢政就被留在赵国承受赵人的怒火。
这中间吃了多少苦,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已经有展现。秦始皇为什么能活下来,因为有他母亲赵姬的保护。童年的赢政就与母亲赵姬相依为命,此时的赢政视母亲如天一般大,是可以依靠的。
赢政当了秦王之后,赵姬也成了王太后,此时赵姬与嫪毐有染并生下二个孩子。这种事情在后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或许后世还有王后之类拥有***,但很少会生下孩子。
这种事情在秦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令人吃惊之处,理由很简单,在几十年前,宣太后,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芈月就和义渠王私通生下二个孩子。
赵姬不但生下二个孩子,而且还支持嫪毐造反。
这种行为深深刺痛了秦始皇。因为这是母亲,这是曾经护自己生死的母亲最终要对付自己,所以秦始皇的价值观就扭曲了,他杀掉自己两个同母弟,并且软禁自己的母亲,虽然最后将母亲接回来,但这种***使得他对女子的行为格外的重视。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史记·货殖列传》
我个人认为秦始皇中孔老二的毒中的是很深的。因为他认为他是“君权神授”的皇帝。他从来就瞧不起妇女,包括他奴隶出生的母亲。史书和野史上也都从未记载过,他特别喜欢过谁,虽然他霸占了战败的东方六国的所有宫廷妇女。有的也许是野史上的闲谈,说秦始皇只喜欢过一个“胡姬”,因为这个“外国人”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就是他一直带在身边,取名叫胡亥的那位。[大笑][大笑][大笑]没有立皇后是因为他根本没考虑过他会活不过50岁。
因为始皇后的所有痕迹都被秦始皇从史书上抹掉了,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听说过始皇后。这一切要从一场战争说起。
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这段时间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秦国的丞相出现了历史空白,没有人知道本应该在史书上有着浓墨重彩的大秦丞相去了哪里。
随着对秦楚战争的探索,这位消失的丞相终于浮出了水面,始皇后之谜也随之解开。
秦始皇准备发动灭楚之战,首先问老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人马?
在王翦回答需要六十万人的时候,秦始皇嘴角抽搐了一下,转头问了新兴小将李信。
李信言道:二十万人足矣。
就这样,李信踏上了灭楚的征程。
然而就在李信一路势如破竹,准备继续完成下一步作战目标的时候,李信突然带大军调头攻打早已经属于秦国的郢陈、鄢陵两地。
至于原因,史书没有记载。
只记载了李信大败而归的事。
秦始皇嬴政一生未立皇后,而他的后妃也大多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不仅不立皇后,而且不允许后人给他上谥号、庙号。
对于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原因,后世众说纷纭,更多的观点认为秦始皇是受其母亲赵姬影响。他的母亲赵姬原本是赵国商人、后来的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宠妾,吕不韦将她献给庄襄王秦赢子楚。
可是秦始皇的生母赵姬水性杨花、风流成性,居然与没有***就入宫的“***宦官”嫪毐私通。嫪毐因为得到赵姬的宠信,获封为长信侯,在秦国拥有奴仆近万人,地位显贵。
他野心勃勃,以接近赵姬为手段,成为继吕不韦以后第二个崛起的势力。
堂堂的皇太后(王太后)赵姬与宦官嫪毐秽乱宫廷,接连生下两个孩子,令秦始皇脸上无光。不仅如此,那位名叫嫪毐的***宦官还在秦始皇(秦王政)成年后发动叛乱,阴谋夺取王位。结果嫪毐谋反失败,被秦始皇下令诛灭九族、车裂处死。
秦始皇不仅痛恨母亲秽乱后宫的事实,而且认为她与嫪毐谋反有关,所以一怒之下把母亲赵姬流放到了外地,宣布断绝母子关系。可能是受此事***,秦始皇认为女人终究不可靠,因此终身不立自己的皇后。
尽管他的妃嫔众多,可是没有一个被立为皇后。为发泄愤怒,秦始皇严禁任何大臣为母亲赵姬求情,结果有27名大臣因此事触怒被杀,头颅也被秦始皇切下挂在咸阳宫外。
此后,他还把两个同母异父、襁褓之中的弟弟也残忍***。可见,秦始皇对母亲赵姬与长信侯嫪毐的怨恨,实在非同一般,导致他不再信任身边的女子,这也就解释了历史上为什么有“始皇帝”,没有始皇后。
除了这种原因以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认为自己身份尊贵,没有皇后能配得上自己。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子女众多,其中光是被秦二世赢胡亥所杀的就有二十多个子女,因此秦始皇的妃嫔肯定也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还可能是从六国的后宫之中掳来的妃嫔、公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宣布开始统一了文字,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已经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所以抛弃王号而自称皇帝,由过去的秦王政改称为始皇帝。“万世开兮书同文,四海定兮车同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始皇的野心和虚荣心极度膨胀,牢牢站在皇权的顶端。
他认为世间的女子没有谁能配得上自己的皇后之位,所以终身不立皇后,只是广纳后妃。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秦始皇称帝以后确实非常膨胀。
他不仅看不起历史上的商汤、周武,甚至还不允许后人给他上谥号。子谥父,臣谥君一直是过去留下的规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家中每逢新君登基,必然要给先君议立“谥号”,可是秦始皇认为子谥父是不孝的行为,臣谥君是不忠的行为,严格禁止后人用谥号来评价他的所作所为。
没有办法,由于嬴政没有谥号,所以后世只能称他为秦始皇,因为他自称始皇帝。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的话,秦始皇不立皇后就是出于封建皇权的角度,为了维护男尊女卑、皇权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