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年仍不放弃理想,还有所建树的名人有哪些?
人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器晚成的名人不胜枚举,但是,最为典型的要数汉高祖刘邦。
理由
不服老一:高龄起兵
刘邦仅用了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飞跃,而这一切的开始时,他已经47岁高龄了(秦汉时期男子平均寿命为49岁)。
刘邦从小就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立即响应,他率军攻占了沛县,自称沛公。
起义之初,刘邦深知自己实力有限,所以,他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投靠了当时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项梁军。
借助项梁的部队,他在抗秦的过程中,逐渐吸纳人才,汉初三杰中的张良、萧何、韩信先后投奔于他。
于是,文武齐备的刘邦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他的队伍也成为了起义军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
公元前203年,汉元年,刘邦先项羽一步攻取咸阳,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随后,在张良的劝说下,退出豪华的咸阳宫殿,率军驻扎在灞上,并与当地名士约法三章:***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不服老二:不惑之年争天下
公元前204年,秦国覆灭后,刘邦受封为汉王,坐拥汉中一地,这年刘邦52岁,已至不惑之年,原本到了这个年龄的刘邦完全可以颐养天年,要知道他所受封的汉中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每年的税收足够祖孙三代衣食无忧,然而,刘邦不甘心就此终老,他决心再进一步,尝尝做皇帝的滋味。
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人生境遇不同,有少年得志,有中年亨通,也有大器晚成。
汉朝的公孙弘是年纪很大的时候成为汉武帝的宰相,那时已经七十多岁了。
唐朝的高适早有诗名,然而不得其时,四十多岁尤落魄。后来从军投戎,在安史之乱中迅速崛起,立下不少战功,官至节度使,散骑常侍,并被封为侯,典型的太公八十遇文王。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着,维适一人而已。起步晚,但结局不错,这与高适的人生际遇和个人修为分不开。看看他的诗就知道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么有气魄。
总之,大器晚成的人如过江之卿,历史上不胜枚举。这些人不放弃努力,在如今也值得我们学习。
1、姜子牙
姜子牙,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相传姜子牙的先世为贵族,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故为吕氏。后来家道中落,到姜子牙时已沦为贫民。为了维持生计,姜子牙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又到孟津做过卖酒生意。
他虽然贫寒,但是胸怀大志,刻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
《说苑》曰:“太公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淮南子》曰:“吕望年七十始学兵,九十佐武王伐纣”,皆可证明姜子牙直到70多岁,才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先后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
2、吴承恩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少年时代就因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名,受到人们的赏识。但是他在科举中却屡遭挫折,直到中年44岁才补上“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拂袖而归。
吴承恩30岁后,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几十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
吴承恩晚年以卖文为生,在约82岁时才完成名著《西游记》的创作,后来在贫穷中逝世。
3、刘邦
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年龄稍长,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经常被父亲训斥。大人们都认为刘邦没有大志,不能干活,也没有收入,所以三十多岁连个老婆都没娶到。
公元前209年,已经48岁的刘邦,开始逆袭人生。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并且投奔了项梁,很快有了自己的队伍和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秦朝灭亡,刘邦和项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后项羽失败***,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所以,人生还是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只要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你的人生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总会有耀眼夺目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