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G6在合肥的专用充电桩?
小鹏G6在合肥专用充电桩是普诺得220V7KW充电桩。
如果只能申请到220V电表,可以安装普诺得220V7KW充电桩,可以完美匹配小鹏汽车,支持预约充电,9个小时可以充满电。如果能申请到380V电表,也可以直接一步到位安装普诺得380V21KW充电桩,可以自动适配各种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最佳充电功率。
2019年新能源车企目标完成情况怎么样?
还看2019年干吗?
2020年,看看还有谁能守住自己阵地。
新能源车除了考研研发能力配套能力之外,也考研各地的配套能力。
当补贴退出之后,只有扎实做产品的品牌才能留下来。
2020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各个车企也逐渐公布了其2019年的销量,相比于年初的壮志豪言,又有几家车企完成了制定目标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统计数据:
可以看到除了广汽新能源完成了年前的既定目标,其余车企都或多或少的和年初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诚然,补贴退坡、刚需疲软等众多因素影响着这个新兴行业,但产品力和竞争力的不足依然是新能源行业难以抵抗市场变动的内因。如何尽快对价燃油车、让智能化更好地赋值是新能源行业顺利长期发展的关键。
以下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车企,看看他们的具体表现:
比亚迪 目标销量35万 实际销量22.95万 完成率65.57%
比亚迪在19年上半年的销量十分可观达到14.6万辆,如果能够按照这个形势发展全年35万的销量是可期的。王传福也在7月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比亚迪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全年销售增速将达到70%~80%。但是随着下半年的补贴退坡以及市场上的影响,下半年仅售出8.35万台。
2019年比亚迪推出了包括e系列、S2在内的多款车型,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一款车型成为新的爆款,被寄予厚望的e系列三款车型,仅比亚迪e2销量维持在较高位,但由于上市时间有限,最终为比亚迪贡献7319辆销量。而在插混方面,唐DM,比亚迪秦Pro DM和比亚迪宋/宋Pro DM贡献了主要销量。
2020年比亚迪将推出全新的一款王朝系列车型——“汉”,纯电版将会采用比亚迪最新的刀片电池技术,但是由于这是一款中高端并不是走量的车型,最后的终端销量上可能并不会出现较大的惊喜。而对于比亚迪来说更为迫切的应该是推出一款类似于“元”的爆款车型。
网传吉利与FF合作,李书福为何要救贾跃亭?
FF不用吉利来救,珠海国资已经出手了。2020年12月,FF在珠海成立“法法汽车(珠海)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会在珠海建立。
然后在最近的消息中,FF拿到了珠海国资的融资,吉利当初不过想投入两亿左右,珠海国资一下子就拿出来20亿。为啥国资都紧赶着上门,还是因为今年电动车太火了。只要和电车沾边的,股价就是涨涨涨。
主营业务是健康管理的恒大健康,被忽悠了几个亿(也是FF),然后改名恒大汽车,搞一点PPT,拿几个专利,然后市值就暴涨,现在3500多亿港元。
从年初到现在,小鹏汽车股价涨到3倍,特斯拉涨到6倍,蔚来更是到了12倍。去年这个时候股价几美元,被喊着要破产的蔚来,4月份拿到合肥的70亿战略投资,股价一路飙升,最高时市值破千亿,超过大众……
可以说资本对新能源汽车的追逐,现在已经到了高点,吉利出来追这个风口太正常了,就是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窒息,“下周回国”的贾跃亭,这次真的要回国吗?
我觉得车企大佬李书福看的很准,贾跃停是在用心做车,只是资金链断了。恒大许家印不是在做车,明显在圈钱。一辆车没出,说什么市值快超过了大众,股票蹭蹭涨不停,这不是笑话吗?
吉利与FF合作并不是李书福救贾跃亭。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趋势,时下才刚展露头角,对于传统车企发展新能源车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大好时机,贾布斯的汽车虽然还在ppt上,但是贾布斯手握800多项新能源汽车专利,仅次于特斯拉。吉利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一步发展,只能收购或者与其他新能源汽车巨头合作,显然特斯拉并不会与吉利合作,吉利只能转而求其次与贾布斯合作。李书福有硬件,贾布斯有软件,软硬结合对抗特斯拉。
网传吉利与FF合作,李书福为何要救贾跃亭?FF量产重燃希望?
众所周知,当年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时,国内对这笔收购是普遍不看好的,多数人认为李书福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介书生,不懂市场,盲目收购一家在国外已经走下坡路的企业,会把自己拖垮。但是,李书福不信邪,硬是用“一介书生”的勇气,收下了沃尔沃,且仅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沃尔沃也被他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国内市场非常受欢迎的一款车。此后,他又投资了戴姆勒,成为奔驰母公司的股东之一。
而按照媒体披露的消息,吉利主要是为FF提供中端市场平台,在制造能力上提供帮助。李书福需要建设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投入相当多的生产建设资金。如果贾跃亭的FF只是忽悠,而不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估计李书福也不会轻易与其合作。能够得到李书福的认可,贾跃亭的FF或许确实有一点道道。加上此前许家印也曾经与贾跃亭合作,贾跃亭的FF可能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比较令人担忧的,就是FF的生产时间。按照文稿,FF预期2025年开始生产,年产能在10万到25万辆之间。也就是说,还有4年多时间才能正式投入生产。而这4年多时间里,汽车市场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会有多少新的电动汽车企业诞生,FF的技术和产品是否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特别是电池,是否能够在其他企业的基础上有更高水平的使用和安全保障,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